考研政治邓论知识点详解第六章之二 | 乐文库-ag九游会登录j9入口

第二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在综合分析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它通常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一)“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的具体内容

实现上述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分三步走:

1、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一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2、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即与1980年比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里所提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我们已经于1995年提前完成。

3、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上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在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和实施。

(二)“三步走”战略的战略重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指出“三步走”战略的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技。

三、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我国的发展战略具有以下特点:

(一)既有宏伟目标,又坚持实事求是。

(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三)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而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 课题。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

3、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4、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意义和方向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1、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整体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对经济结构作不同的划分,比如按产业部门不同划分的产业结构,按所有制形式不同划分的所有制结构,按地区不同划分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按产品不同划分的产品结构,等等。其中,产业结构是比较重要的一种经济结构。

2、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变化趋势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以及每一产业部门内的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划分。比较通行的划分方法是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划分为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或称第一次产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产业部门,通常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等部门,有些国家把采矿业也列入第一产业。按我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在我国指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或称第二次产业)是以第一产业的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制造或精炼的产业部门,通常包括工业、建筑业等部门,有的国家把采矿业也列入第二产业。按我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二产业在我国指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或称第三次产业)是指凡不列入第一、第二产业,不以生产实物产品为特征的所有部门,这通常指服务业。按我国国家统计局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三产业在我国包括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事业)、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团体、社会团体、军队和警察)四个层次。

产业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且这种变化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首先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并超过原来占优势的第一产业;其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现代化,第三产业又迅速发展起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并最终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变动的这种趋势是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3、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意义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在我国目前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结构伴随经济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现象。适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结构变化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

(2)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已进入了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因此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靠结构调整来求得国民经济更快速、更健康的持续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乐文库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ewenku.com/48e6b4bcc6.html

网站地图